Python装饰器实现对(递归)函数运行时间计时
Python 装饰器
场景需求:需要对函数运行时间进行计时,希望能够自动化完成计时代码的插桩工作。
难点:递归函数,举例来说,假设我调用fibonacci(4),我不希望计时只计最外层的函数,而是希望每一个被调用的fibonacci()都输出,fib的调用层次如下图所示
也就是计时器应该输出5次函数运行耗时
解决方案,运行结果:
感想(?):Python好强大
关于Python装饰器模式和函数式编程的关系:
Python 的 Decorator
Python 的 Decorator 在使用上和 Java 的 Annotation(以及 C# 的 Attribute)很相似,就是在方法名前面加一个 @XXX 注解来为这个方法装饰一些东西。但是,Java/C# 的 Annotation 也很让人望而却步,太过于复杂了。你要玩它,需要先了解一堆 Annotation 的类库文档,感觉几乎就是在学另外一门语言。
而 Python 使用了一种相对于 Decorator Pattern 和 Annotation 来说非常优雅的方法,这种方法不需要你去掌握什么复杂的 OO 模型或是 Annotation 的各种类库规定,完全就是语言层面的玩法:一种函数式编程的技巧。
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模式了,也是一个挺好玩儿的东西,这个模式动用了函数式编程的一个技术——用一个函数来构造另一个函数。
好了,我们先来点感性认识,看一个 Python 修饰器的 Hello World 代码。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 def hello(fn):
def wrapper():
print "hello, %s" % fn.__name__
fn()
print "goodbye, %s" % fn.__name__
return wrapper
def Hao():
print "i am Hao Chen"
Hao()代码的执行结果如下:
1
2
3
4 $ python hello.py
hello, Hao
i am Hao Chen
goodbye, Hao你可以看到如下的东西:
- 函数
Hao
前面有个 @hello 的“注解”,hello
就是我们前面定义的函数hello
;- 在
hello
函数中,其需要一个fn
的参数(这就是用来做回调的函数);- hello 函数中返回了一个 inner 函数
wrapper
,这个wrapper
函数回调了传进来的fn
,并在回调前后加了两条语句。对于 Python 的这个 @注解语法糖(syntactic sugar)来说,当你在用某个 @decorator 来修饰某个函数
func
时,如下所示:
1
2
3
def func():
pass其解释器会解释成下面这样的语句:
1 func = decorator(func)嘿!这不就是把一个函数当参数传到另一个函数中,然后再回调吗?是的。但是,我们需要注意,那里还有一个赋值语句,把 decorator 这个函数的返回值赋值回了原来的
func
。我们再来看一个带参数的玩法: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 def makeHtmlTag(tag, *args, **kwds):
def real_decorator(fn):
css_class = " class='{0}'".format(kwds["css_class"]) \
if "css_class" in kwds else ""
def wrapped(*args, **kwds):
return "<"+tag+css_class+">" + fn(*args, **kwds) + "</"+tag+">"
return wrapped
return real_decorator
def hello():
return "hello world"
print hello()
# 输出:
# <b class='bold_css'><i class='italic_css'>hello world</i></b>在上面这个例子中,我们可以看到:
makeHtmlTag
有两个参数。所以,为了让hello = makeHtmlTag(arg1, arg2)(hello)
成功,makeHtmlTag
必需返回一个 decorator(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makeHtmlTag
中加入了real_decorator()
)。这样一来,我们就可以进入到 decorator 的逻辑中去了——decorator 得返回一个 wrapper,wrapper 里回调
hello
。看似那个makeHtmlTag()
写得层层叠叠,但是,已经了解了本质的我们觉得写得很自然。我们再来看一个为其它函数加缓存的示例: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 from functools import wraps
def memoization(fn):
cache = {}
miss = object()
def wrapper(*args):
result = cache.get(args, miss)
if result is miss:
result = fn(*args)
cache[args] = result
return result
return wrapper
def fib(n):
if n < 2:
return n
return fib(n - 1) + fib(n - 2)上面这个例子中,是一个斐波那契数例的递归算法。我们知道,这个递归是相当没有效率的,因为会重复调用。比如:我们要计算 fib(5),于是其分解成
fib(4) + fib(3)
,而fib(4)
分解成fib(3) + fib(2)
,fib(3)
又分解成fib(2) + fib(1)
……你可看到,基本上来说,fib(3)
,fib(2)
,fib(1)
在整个递归过程中被调用了至少两次。而我们用 decorator,在调用函数前查询一下缓存,如果没有才调用,有了就从缓存中返回值。一下子,这个递归从二叉树式的递归成了线性的递归。
wraps
的作用是保证fib
的函数名不被wrapper
所取代。
引用自编程范式篇,2022年8月20日记
Google Colab
测试代码:
https://colab.research.google.com/drive/1GML_i9JVwJKSGYCPL8_Mi2CXixXix6DF?usp=sharing